2025年9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袁娥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赴沧源佤族自治县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开展边疆与民族社会工作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发掘社会服务新路径与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调研期间,师生团队走访了两县的社会工作部及核心社工服务机构,与两县社会工作部部长及机构负责人、专职社工等进行座谈,系统了解基层社会工作的实践进展、资源统筹机制与现实困境,收获丰富的一线经验与启示。
在沧源县调研期间,师生团队分别与县委社会工作部、沧源源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县民政局、县民宗局进行深入交流。沧源县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攻坚,在乡镇社工站建设、持证社工培训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未来将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深化与高校合作,全面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作为沧源首家开设的本土社工机构,源心机构扎根农村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妇”等重点群体,构建了具有佤族文化特色的服务模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通过“资源链接+社区赋能”机制有效促进了社区自我发展,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机构负责人沙老师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专业督导和跨区域交流,不断提升服务的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
在沧源县帕良村调研期间,师生团队与村委会肖书记座谈交流,深入了解该村特色治理模式。帕良村以“小积分、大治理”机制推动村民自治,通过分组互评、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等建设的积极性。肖书记介绍,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党员干部对口联系农户,确保服务到户。教育方面,村集体集资建教学楼并对考上大学的村民给予奖励;土地分配上创新实施“借地耕种”的弹性政策,保障村民生计。同时,依托佤族文化成立的佤锦手工织坊,由非遗传承人授课、妇女骨干带动,有效拓宽了村民收入渠道。这一系列举措既贯彻落实国家基层治理方针,又结合本村实际,构建起兼具秩序与活力的治理新格局。肖书记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耿马县调研期间,耿马县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主线,近一年排查各类矛盾风险,助力基层风险防控,推进边疆和谐;同时以党建引领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等民族文化活动。未来,耿马县委社会工作部将围绕“135”工作思路,并计划打造多个基层治理观察点,创新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锻造过硬队伍,强化宣传引导,为筑牢边疆团结和谐提供坚强保障。耿马益家社会工作机构自2015年由志愿者团队发展而来,现服务覆盖耿马9个乡镇,创新“六同工作法”为困境儿童提供持续“守护陪伴服务”,建立临沧首个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基地;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社区融合,推动了基层治理;另外,机构获得民政部门资金与场地支持及爱心人士长期信任,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社工服务的重要力量。机构负责人朱老师表示,未来计划转型临沧枢纽型督导机构,整理服务经验、探索自我造血路径,同时坚守儿童全周期陪伴。
本次调研不仅深化了云南大学师生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践的认识,更系统梳理了沧源、耿马两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本土化服务路径与基层治理创新经验。高校与基层的深度互动,既为社会工作理论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也为探索符合边疆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凸显了高校智力支持与地方实践融合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撰稿:赖欣玲 邵燕婷 周斐然 殷语蔓
初审:袁 娥
复审:郭茂灿
终审:钱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