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切实落地“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期,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再度启程,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多个社区开展专业化服务。这是云大社工系连续第五年进驻怒江地区,五年中,团队始终以专业坚守扎根基层,用持续行动书写社会工作服务边疆的责任担当。
2025年7月10日至17日,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团队在带队老师杨婉秋、郜宪达的带领下,再度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专业服务。此次活动得到和谐小学、康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支持,12位硕士研究生与5位本科生组成的服务团队进驻当地学校与社区,在完成环境熟悉与前期筹备后,迅速启动系列专业化服务。
团队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服务:面向儿童群体开设趣味夏令营,为老年人打造文化交融的老年课堂,为青少年开展入户家访与成长评估,同时对精障康复对象进行定期回访与支持。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吸引了社区居民与志愿者的踊跃参与,专业服务的暖流在怒江的山间社区持续涌动。师生团队始终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引领,从服务方案的精心设计到活动过程的动态调整,从资源链接的多方协调到服务成效的即时评估,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专业方法与人文关怀,切实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实践,在怒江大地上持续播撒专业服务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践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使命。
一、儿童夏令营:播撒快乐种子,浇灌成长之花
近期,云大社工系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在同心社区、大龙塘社区、重阳社区及团结社区同步启动儿童夏令营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需求,团队精心打造专属成长空间,通过专业化活动设计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1、同心社区成长营
7月12日至14日的同心社区成长营中,社工系学生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开展系列活动。活动初期,实习生们通过互动游戏快速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活动开展筑牢情感基础。结合前期交警大队交通知识宣讲成果,团队创新设计“传话”体验式学习游戏,将交通规则要点融入趣味互动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欢笑的氛围中深化对交通法规的理解与记忆,实现知识巩固。在“老小美食比拼”特色环节中,同学们联合社区“邻里帮帮团”志愿者及“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引导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美食制作任务。活动过程中,社工通过任务拆解、角色分配指导等专业介入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沟通能力、责任担当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同心社区成长营
2、大龙塘社区儿童夏令营
7月14日,大龙塘社区的儿童活动由云大社工系的研究生与上海大学两名同学共同带领,共吸引 15 名社区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伊始,实习生运用小组工作专业技巧,依据姓名贴颜色将孩子们科学分为红、蓝、黄3个小组,通过引导各组共同制定小组契约,明确互动规则与责任分工,为活动有序开展奠定规范基础。
在核心环节设计中,团队创新性设置“知多九宫格”创作与“愿望云朵”制作任务。“知多九宫格”活动鼓励孩子们围绕兴趣、特长等主题协作完成创作,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愿望云朵”环节则让孩子们将心愿落笔于彩纸上,通过集体创作将多样愿望汇聚成“心愿树”,既激发了创造力,又承载了孩子们的纯真期盼。过程中,实习生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内向儿童采用绘画表达的替代性沟通方式,帮助他们敞开心扉;通过引导组员发现共同爱好,有效促进小组凝聚力形成。实习生在活动全程中以引导者身份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以观察者视角捕捉每个孩子的参与状态,以协调者角色化解互动矛盾,通过持续的正向激励推动全员深度投入。此次专业介入不仅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更在社区层面播撒了团结协作与归属感的种子,为构建支持性儿童成长环境注入专业力量。
大龙塘社区儿童夏令营
3、重阳社区“童言有’计’”活动
7 月 16 日,云大社工系同学们在重阳社区三楼开启了一场充满专业巧思的儿童夏令营活动。社工们以“你画我猜”游戏作为热身环节开始活动,通过轻松有趣的互动快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营造安全开放的活动氛围。在核心环节 “童言有’计’”活动中,社工团队充分运用情景模拟法开展专业服务。同学们先通过精心编排的情景剧,生动再现社区中常见的乱丢垃圾、公共区域制造噪音、邻里交往态度恶劣等问题场景,让孩子们直观感知社区问题的具体表现。随后,引导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见过的社区问题”展开讨论。过程中,实习生们鼓励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观察与思考,主动为解决社区问题建言献策。这一环节设计巧妙融合了儿童视角与参与式理念,既通过具象化场景降低了儿童表达难度,又借助小组协作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体意识。社工们始终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全程陪伴,及时捕捉孩子们的闪光想法,有效挖掘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智慧潜能,让“儿童友好”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童言有“计”活动
4、团结社区“怒江溯源记”
团结社区作为怒江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安置点,由于父母多忙于工作,社区儿童在暑期往往面临无人照料、课外生活单调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云大社工系实习生们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儿童暑期活动,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暑期环境,以实际行动助力社区儿童健康成长。
在“怒江溯源记”活动中,视频与绘画成为连接上海与怒江的桥梁。孩子们通过精心制作的短片领略上海的都市风貌,又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雪山、怒江与民族风情,在“看世界”与“画家乡”的过程中,既拓宽了视野,也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扎染体验环节则让孩子们感受非遗之美。在实习生们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染料,当解开绳结,一幅幅带着独特花纹的扎染包包呈现眼前,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也在指尖触摸中传承了民族技艺。下午的科学实验点燃了探索热情。非牛顿流体实验中,孩子们惊讶地发现,看似像水的液体,在用力敲击时会变硬;牛奶色素实验里,当棉签蘸上洗洁精触碰牛奶表面,彩色颜料便如绽放的花朵般扩散。奇妙的现象引发阵阵欢呼,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悄然播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成长、探索、融合”主题活动中,在知识拓展环节,社工系同学们设置了趣味科普课堂、阅读分享会等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为孩子们讲解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知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素质培养环节,安排了手工制作、绘画、音乐等艺术课程,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艺术表达内心世界;夏令营还特别注重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游戏、户外拓展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学会沟通合作,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此外,实习生们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夏令营中开展了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针对部分儿童存在的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实习生们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心理游戏等方式,给予他们关心和引导;在小组活动中,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分享经历、互相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实习生们还积极链接外部资源,邀请专业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夏令营内容。
团结社区儿童夏令营
二、老年服务:架起关爱桥梁,温暖夕阳时光
1、志愿者年度分享会
7月14日,云大社工团队跟随康德社工前往古龙坝,精心组织“邻里帮帮团” 志愿者经验年度分享会。活动中,社工系同学们运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技巧,与志愿者们展开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加入志愿队伍的初心故事,系统梳理“帮帮团”日常志愿服务的内容及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求。在自助烧烤环节,同学们进一步拉近与志愿者们的心理距离,为后续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积累第一手实践素材。
志愿者分享会合影
2、长者生日会
7月15日,锦绣社区长者生日会现场暖意涌动。云大社工系同学们与康德社工提前进行活动筹备,从场地布置的温馨设计到流程环节的适老化考量,全程融入专业服务理念。活动中,同学们陪伴老人共跳傈僳族传统舞蹈,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活跃互动氛围,一首合唱《最炫民族风》更让情感在歌声中交融。同学们以积极倾听者与情感陪伴者的角色让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充满仪式感的温馨夜晚,切实提升了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长者生日会
3、老年课堂
7月16日,和谐社区老年课堂上上演着跨文化交融的温暖场景。面对与傈僳族老人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实习生们灵活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文化敏感性服务策略:通过专注的倾听姿态、真诚的肢体语言建立信任联结,以“捉泥鳅”反应力小游戏完成破冰互动。在欣赏老人们饱含民族韵味的傈僳语歌曲合唱后,社工学生结合文化传承理念,向老人们教授布朗族摇篮曲并细致解释歌曲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专业的跨文化沟通方法让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自然交融,为老年生活注入丰富的文化韵味。
系列活动中,云大社工系师生始终以专业价值观为引领,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特点精准运用专业技巧,在资源链接、活动策划、情感支持等方面彰显社会工作专业效能,让社区服务更具温度与深度。
和谐社区老年课堂
三、青少年家访:了解成长需求,守护青春航向
7月16日起,社工系同学携手康德机构社工,在和谐社区正式启动青少年基本情况摸排工作。通过入户家访的形式,团队系统采集了社区青少年的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状况、亲子互动模式等家庭背景信息,同时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业表现、兴趣特长及朋辈交往状况。此举旨在全面掌握青少年成长现状,为当地青少年问题行为开展初步调查与评估,为后续个案服务的精准对接和问题行为干预小组的科学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6户青少年家庭的家访工作。调查发现,社区内部分青少年存在较为突出的成长困扰:部分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或存在参与欺凌的行为倾向,另有一些青少年表现出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初步发现,社工系同学与康德机构社工将持续深化评估工作,计划通过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专业干预服务,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家访
四、精神障碍康复者回访行动:传递希望微光,重拾生活信心
7月14至7月18日,由怒江州民政局购买的精康社会服务项目由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机构开展。在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家杨婉秋老师的实地指导下,汉达社会服务中心社工团队与云南大学两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习生在本周内开展实地回访7户,电话回访39户。实习生们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方红村落,对一名出院精神障碍康复者进行了充满温度的回访与帮扶。汉达社工和两名实习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服务对象打扫屋内外卫生,并教他洗衣服,排除屋外的安全隐患,还帮他挂了晾衣绳,搭建了洗衣台。此外,7月16日至7月18日,在汉达社工的带领之下,精康回访小分队还到达了泸水市最北边的洛本卓和古登乡镇开展其他精神障碍康复者回访的工作。
此次行动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对象的居住安全与卫生水平,而且以身体力行的关爱向这位边疆康复者传递了社会的温暖接纳与坚定支持。云南大学师生与汉达社工的携手,将专业服务扎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之中,切实协助康复者提升生活技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有力地践行了“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为其拥抱更自主、有尊严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复者回访
此次在怒江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的实习活动,不仅是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体现,更是云大社工系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区发展的生动实践。实习生们用专业和爱心,为易地搬迁儿童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亮色、为少数民族地区老人的生活注入了温暖,也为社区治理与当地的“一老一小”工作贡献了青春力量。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在怒江用专业服务切实回应需求、解决问题、巩固成效;未来,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将持续深耕社区服务与发展,让专业之光照亮边疆,用实际行动书写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撰稿人:莽 璇
一审一校:杨婉秋
二审二校:郜宪达
三审三校:钱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