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网站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回顾|中英摄影大赛展览及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发布日期:2024-05-20点击数:

值此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于5月18日特别策划了两场活动:一是《2024中英摄影大赛——日常仪式的跨文化影像交流》摄影展开幕;二是同日举办摄影讲座《一个摄影师眼中的日常性:吴家林评2024中英摄影大赛优秀作品》。

一、摄影讲座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到享誉国际的云南省摄影家吴家林老师到云大人类学博物馆现场为师生解读“2024中英摄影大赛优秀作品”以及赏析吴老师经典纪实摄影图片和分享其创作经验。

讲座伊始,策展人张海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契机与由来:2019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院创办了首届“中英摄影大赛”,旨在促进中英两国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与理解。大赛通过图片摄影网络投稿的方式,每年设立一个拍摄主题,以多学科视角、细致的田野观察与跟踪拍摄,呈现两国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两国人民的生活日常。

2024年,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缘与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院携手,联合举办“2024第六届中英摄影大赛”, 本届大赛设立主题“日常仪式”,关注两国人民的生活日常与发生在身边的各类仪式场景, 入围及获奖的优秀作品将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做专题展出,这也是今年云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PART 1 吴家林的选择:解读本次大赛优秀图片作品

吴家林老师首先指出纪实摄影作品的生命是“真实性”,本次中英摄影大赛的主题是“日常仪式”,而“日常仪式”是恰恰吴家林老师一生摄影的追求,其作品都是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中则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仪式性内容,其生存环境与状态使我们的生活需按照某种仪式来运作。吴家林老师强调,“怎么拍”往往比“拍什么”更重要,所谓“题材”在自我体会及对生命状态的感知面前是次要的。本次摄影大赛接收的所有照片均为手机拍摄,在人人握有拍摄工具——手机的今天,随时随地可以“即时”的记录,而普通人如何将照片拍好、如何理解生活影像是值得大家去追问和思考的。


接下来吴家林老师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了解读。


作品:第一名《大城小爱》(中国)


吴家林老师:本张作品给我一种超现实的感觉,画面中的雨伞似乎是一种“神”的、从天而降的东西,而进行日常工作的清洁工人受到了雨伞的庇护,这样的作品很耐看、很耐读,它不只有一个意义和感觉,一个真正好的照片是多中心多主题的,能够带给人感动,不同的人看后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它摆脱了一种平庸的司空见惯的画面系统,画面构成非常到位,涌现出一种抓拍的真实。

作品:第一名《冬泳女士》(英国)


吴家林老师:这是英国的一群冬泳爱好者,对于冬泳来说,大海在我们的想象中肯定是那种美丽的直截了当的大海,而这张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恰恰不是那种常规的、有蓝天白云的漂亮的大海,作品中的超现实意味使我去思考画面之外的故事,同时画面结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对于手机抓拍来说非常不易,远处的风车、塔吊等元素在大海之外给人更多的思索空间。

接下来入围作品《空地上的小男孩》的作者郭云天分享了自己的拍摄过程:“在一个古镇的小巷里面我观察了这个小男孩很长时间,他一个人在空地上自娱自乐了好久,这使我回想到我小时候也会这样一个人玩,然后我就找好角度将这个画面抓拍了下来。”

吴家林老师表示这种触景生情的动机是对的,但是画面中对于感受的表达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画面中能够看出摄影的基本功,而真正的好照片有时候还需要运气,它不是我们主观制造,很多时候需要等待,需要付出劳动,其动因是自我的摄影理想与热忱。


PART 2  “即兴的抓拍、艺术的记录”:吴家林“黑皮书”摄影作品赏析

“黑皮书”是在人文纪实摄影领域享有盛誉的“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的昵称(法国出版),吴家林老师是唯一入选改影集的中国摄影师。吴家林老师带领大家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对其“黑皮书”摄影作品进行了赏析,不仅分享了照片背后的拍摄故事和心路历程,提倡“即兴的抓拍和艺术的记录”;同时也指出无论拍什么样的题材,重点是让照片说话,尊重客观事实,不摆拍、不造假,这才是纪实摄影的本质和最高要求。


吴家林老师作品:


PART 3 圆桌讨论:如何透过影像去理解与捕捉生活中的“日常仪式”

参与本次讲座的资深摄影师邹引知老师表示本次中英摄影展是非常难得的展览,架起了中英两国影像记录者交流的桥梁。他认为吴家林老师的作品自然、真实、没有功利性,用平等的态度同拍摄对象进行交流,这才是创造出一张好照片的关键。

民社院和映龙同学提出问题是如何同拍摄主体进行交流沟通而避免他们不会对镜头产生一种畏惧感?我们如何同拍摄对象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吴家林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生动地解答了和同学的问题,并认为对拍摄对象要时常抱有一种“亏欠”之感,要有发自内心的敬重。其他的参会人员也对摄影的“日常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摄影展揭幕仪式

讲座结束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明院长、李晓斌书记、马凡松副书记、马居里副院长,以及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院主任Peter Gries教授(线上)共同参加了本次摄影展揭幕仪式。

Peter Gries表示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中英两国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举办中英摄影大赛的一个原因就是照片能够跨越诸如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的分歧,时刻提醒我们很简单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都是人,都有人性。所以他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些照片的时候,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来看世界。Peter Gries最后表示展览的效果和氛围远超其预期,他非常高兴能够同云南大学民社院合作此项目,并且希望能够继续下去的同时在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

何明院长认为,通过照片这种视觉的、直接的形式,用超越语言、超越声音、能够直接感受的载体来沟通中英之间,以及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共通性,从而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后何明院长表示希望中英摄影大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举办,使其逐渐成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撰稿/胡鹏愉

校核&一审/张海

二审/张海超

编审/马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