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网站

常用下载 | 学校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赋能学科实践创新育人平台: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校园携手吴井街道共建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
作者:发布日期:2025-08-08点击数:

2025年7月31日上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昆明市官渡区吴井街道合作设立的“吴井街道——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成立暨启动仪式在吴井街道办事处举行。仪式由吴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燕华主持,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伍奇副院长、共青团官渡区委书记张宏伟、吴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欧阳廷华、官渡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何一峰、吴井街道各社区书记、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97EBD

图1:吴井街道——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成立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伊始,吴井街道基层党建办王童雨主任对观察站的建设方案进行了系统介绍。他回顾了2024年吴井街道首创的“社区点单-街道派单-高校接单”研究生服务团模式的显著成效:13名研究生在11个社区挂职期间,深度参与116场活动,服务超1200人次,形成10篇调研报告和27条优化建议,成功验证了“青年参与治理+校地双向赋能”的可行性。但是,服务团模式也面临挂职时间短难以破解系统难题,“金点子”转化弱,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等诸多不足。在此背景下,吴井街道响应官渡区委陈汉书记关于“从实践探索迈向模式输出”的重要批示,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商议,共同成立城市社区社会治理观察站。

65C4F

图2:吴井街道办公室主任王童雨介绍研究生服务团模式

随后,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为观察站的现实意义提供了生动注脚。董家湾北路社区党委书记黄春燕以“党建+智慧养老模式,打造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为题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社区在精准服务、整合资源方面的实践探索,其成功经验正是观察站未来需要深入研究、提炼和推广的宝贵案例。研究生服务团代表安龙凯则表达了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治理的热情与决心,他代表未来的观察站共建者承诺,将扎根社区沃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吴井模式”贡献青春智慧,展现了云大民社学子作为未来观察站核心研究力量的担当。

3ECD13D257

图3:董北社区党委书记黄春燕在仪式上发言 图4:研究生代表安龙凯在仪式上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伍奇作为共建高校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高度肯定了吴井街道在推动校地合作、创新基层治理上的前瞻性,并阐述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深度参与观察站建设的战略意义。伍奇副院长指出,观察站不仅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平台,也为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学科师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田野实验室”和“实践育人平台”。她强调,学院将全力支持观察站工作,推动学术研究与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共同为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吴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欧阳廷华同志指出,校地联动观察站的成立是深化校地合作、创新社会治理、输出“吴井方案”的关键举措。该站将着力打造治理创新枢纽,落实“双导师”机制,整合资源聚焦解决养老、调解等社区难题;同时,致力于孵化复合型治理人才,强化实践锻炼与考核结果运用;并将积极转化“吴井经验”为实用手册与典型案例,擦亮官渡治理品牌。最终,旨在树立具有影响力的“吴井模式”品牌,将观察站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的“思想库”“试验田”,以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目标离不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随后,欧阳廷华主任代表吴井街道,为伍奇、欧阳廷华、马寿荣、黄春燕、陈婧姣等五位来自高校、街道和社区的资深专家颁发了“观察站”智库专家聘书。欧阳廷华主任与伍奇副院长共同为“吴井街道—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站牌揭幕。

581C9

图5:观察站智库专家聘书颁发仪式现场。

5FF0F

图6:欧阳廷华主任(左)与伍奇副院长(右)共同为“吴井街道——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揭牌

8A23E

图7:与会人员合影

红绸落下,征程开启。对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而言,“吴井街道——高校校地联动观察站”观察站的成立,不仅是将“吴井经验”升维为“吴井模式”的关键一跃,更是学院扎根云岭大地、服务地方发展、传承“魁阁”学术传统的生动写照。从这里出发,一颗颗蕴含着校地智慧的“吴井模式”种子,将被精心培育并播撒向更广阔的城市治理田野,为破解基层治理深层次矛盾、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的城市社区现代化之路,贡献源源不断的创新方案与人才力量。也标志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服务地方治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关键一步,一个兼具“田野实验室”研究深度与“实践育人平台”培养效能的长效机制成功建立。


撰稿:安龙凯

一审:马寿荣

二审:伍  奇

三审:钱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