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新时代残障社会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促进残障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8月16日至17日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召开“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委会年会暨残障社会服务研究与实践前沿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专委会主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发展研究院、残障研究华人青年学者网络及北京益同行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提供支持。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平行论坛、专题工作坊及机构探访五个环节,来自全国26所高校、12家机构、2家医院共计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
8月16日上午,会议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人类学博物馆报告厅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高万红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教授致辞。何明院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云南大学的悠久办学历史、扎实的学科建设成果,希望高校教师、研究者和社工行业人士从政策、知识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构建中国残疾人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他热情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者,并预祝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
何明院长致开幕辞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工系主任高万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何欣副教授共同主持,六位专家围绕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冯善伟研究员探讨了新时期如何看待残疾与残疾人的重要议题,系统梳理中国残疾标准演进历程,解析修订背景与核心意义,并基于现行标准成效与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展望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服务方向与发展路径。
冯善伟研究员主旨发言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工系主任葛忠明教授通过对“疾病-损伤-功能限制-残障”四层概念的辨析,强调了“残障”的社会关系重构本质。通过对个体模型局限的分析,阐释了社会模型理论根基,追溯了残障学学科起源。
葛忠明教授主旨发言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焦若水教授基于田野调查数据,揭示了农村残疾人服务面临的“福利距离困境”与“地域正义失衡”,并提出“5A可及性模型”(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作为评估框架,探讨了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可及性指标构建。
焦若水教授主旨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高万红教授探讨了会所模式在中国社区康复领域的本土化进程,分析其面临的多重困境,提出“多重嵌合”的本土化创新路径,强调在服务场域、机制、功能、社会关系及目标层面实现多维整合与协同,以构建本土化的精神残障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高万红教授主旨发言
安徽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汤夺先教授以民办康复特教机构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教学与家校沟通中普遍存在“表演性”情感劳动;深入剖析了物理监督压力、市场化运营下的生存迫力以及社会期待和道德内化的自我规训三重权力规训的交互作用,指出其本质是多重权力约束下特教人员被迫的主动应对行为。
汤夺先教授主旨发言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磊副教授基于“价值-行动-关系-空间”四维分析框架审视残疾人社区嵌入式服务现状,指出当前存在价值、行动、关系及空间嵌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以空间共生、空间共育、空间共治为路径,构建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全人发展的残疾人社区嵌入式服务体系。
王磊副教授主旨发言
分论坛
分论坛一:残障社区康复实践
本论坛聚焦社会工作机构实施的残障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与高校开展的残障社会工作项目研究。机构实践方面,成都利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生活为本"模式、深圳南山区会综合服务社基于积极心理治疗平衡模型开发的《家属健康教育工作指南》、深圳正阳社工叙事疗法项目《康复者说》系列、三亚惠民社会工作服务忠基于区域康复中心的实践经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陈会全老师对"CHENGDU"模式动态演进的提炼、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杨婉秋教授"基于社区的精神障碍多维康复(CMR)"模式,体现了精准聚焦服务对象需求、创新融合专业理论与技术、系统构建“个人-家庭-社会”全链条康复生态的理念。
分论坛一现场
高校学者研究方面,李侨明老师提出的"人生保护壳悖论",揭示了精神障碍者婚恋困境的污名化生成机制;郑思明老师创新"元康社"复元模式,推动精神专科医院向"全人复元"转型;龙欢老师团队倡导基于优势视角提升农村智障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纪文杰老师团队探索运用情绪智力理论系统提升孤残青少年情绪感知、理解与管理能力。这些基于康复实践的研究凸显如何精准破解残障群体面临的核心问题,本土康复服务机制探索及残障理论的本土化应用,为残障群体的康复服务提供了新视角。
分论坛二:残障人的家庭与照护
本场论坛聚焦残障家庭照护的政策困境、实践创新与伦理。研究揭示多重结构性矛盾,廖慧卿老师指出地方托养政策的不完善加剧了服务区隔,需重构照护伦理整合体系;刘七生老师剖析了精神障碍者“断亲-集中照护”现象,提出通过“再家庭化”情感嵌入改善机构生存质量;博士生姚敏关注到了“老残一体”家庭终身照护压力,揭示制度缺位下家庭韧性的不可持续性;博士生付鹏伟则直击户籍限制与常住地供给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矛盾,呼吁破除政策瓶颈。创新实践方面,刘莹老师透视数智技术引入残障服务的主体张力与破局路径;王丽颖老师展示了家长自组织赋能心智障碍家庭的社区支持网络;博士生张志海基于神经多样性理念推动心智障碍伦理从“病理化”转向“生命价值肯定”。此外,莫佳妮老师反思了家庭访谈中的权力动态,博士生王钎郡尝试探索学龄前残障儿童跨专业协作的知识整合。本分论坛的分享与讨论凸显了残障家庭与照护的制度批判、技术反思、伦理进化三维支撑,为构建包容性照护生态提供系统性洞见。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残障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创新
本场论坛聚焦残障领域的理论突破与实务创新双向赋能,呈现三大创新方向。理论前沿探索方面,张琳老师运用福柯理论剖析残障者日常生活中的凝视与治理术,揭示主体性客体化机制;博士生王磊提出脑机接口技术正推动临床残障范式回归,警示其对社会模型的消解风险;博士生张志敏揭示了残疾人直播就业中情感商品化的剥削逻辑,批判算法与消费主义合谋的隐性控制。实践模式创新方面,黄翠萍老师提出构建残疾人“残健共融”的志愿服务增能模式;刘润老师基于长沙晴天公益“三个1+N”系统分析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的实施路径、运行成效、现存挑战及优化路径;成群鹏老师基于广州康园工疗的服务模式提出优化工疗站社区康复资源整合机制;博士生周可探索了社会组织嵌入式社区融合倡导策略。跨学科方法融合方面,张叶老师通过全国性数据验证园艺活动缓解老年感觉障碍者认知衰退的中介效应;陶长江老师创新性挖掘旅游体验作为肢残者社会融合与福祉提升的干预场景;彭欣悦老师提出社会工作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双向互认-社区融合-需求对接”三层嵌入路径。本场论坛的分享与讨论突出了残障服务的理论建构、本土模式开发与跨学科方法互鉴,为残障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分论坛三现场
专题工作坊
8月17日上午9:00-12:00,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人类学博物馆报告厅举办了本次研讨会专题工作坊。本次工作坊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马小红教授担任主讲人。在本次专题工作坊中,马小红教授系统解析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与休复学适应难题,聚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情绪问题识别与干预以及AI赋能精准干预三大核心维度,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临床级AI工具PsycheAid-AI的应用价值。本次专题工作坊为教育、医疗及社工领域从业者提供了从科学识别到技术增效的循证干预范本,有利于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跨系统协作优化。
马小红教授发言
机构参访
8月17日下午,本次年会组织参会人员分别前往昆明市福利院和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凤凰社区进行实地探访,聚焦社区就业帮扶与福利院全周期服务的创新模式。
凤凰社区参访 参访人员首先听取了社区基本情况介绍,重点了解凤凰社区助残就业生态。凤凰社区立足“全龄友好型社区”建设,以创建“无障碍示范社区”为目标,聚焦“一老一小一残”群体需求,创新构建了“三位一体”助残模式。参会人员还现场听取了残障家属代表现场分享的照护经验与就业引导诉求。最后,部分参访的机构代表们围绕就业帮扶路径与社区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交流对话。
凤凰社区参访现场
昆明市福利院参访 昆明市福利院是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科研和教学培训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型民政福利机构。机构负责人系统介绍了院内残障群体兜底保障与社工专业服务体系,与会者实地观摩康复训练、生活照料及社会融合场景,并围绕"医养结合""社区转衔"等议题与院方深化研讨,探索机构专业服务与社区康复网络的无缝衔接模式。
昆明市福利院参访现场
本次会议不仅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更通过主旨发言、平行论坛、专题工作坊及机构参访等丰富多元的会议形式,深入探讨了残障社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为我国残障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及本土残障康复模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期待未来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领域能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共创更有利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一审:王梦虎
二审:高万红
三审:钱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