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上午大阅兵之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东陆校区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魁阁讲座第132讲及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特邀主讲嘉宾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龙乃村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田野调查实习实训的一个田野点,此次邀请赵爱军支书作为魁阁讲座的主讲人,无论从深化学术与实践联结来说还是从强化党员教育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学院对此次讲座格外重视并专门进行了组织。
讲座于8点30分准时开始,学院党委书记段雁出席组织活动,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余翠娥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学院全体党员师生和一部分实习实训的学生到场聆听。段雁书记叮嘱大家认真聆听,用心学习边疆基层治理经验。何明院长在会后向赵爱军支书颁发魁阁讲座纪念证书。师生代表齐聚现场,共学边境治理实践经验、共悟党员初心使命。
赵爱军支书的讲座题目为“牢记‘三好嘱托’ 当好边境线上的‘当家人’”。讲座开篇,赵爱军支书以龙乃村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将村寨的变迁娓娓道来。“1960年,龙乃村回到祖国怀抱,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新的盼头”。回归前,村民生活难以保障、生命安全缺乏庇护;而在党的领导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乃村实现了“从茅草房到安居房、从泥巴路到柏油路、从步行种地到坐车下地”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这份变迁的背后,是他与村民们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奋斗——2000年起,他从村会计做起,如今已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年,不仅见证了村寨的蜕变,更以“一家三代守边人”的责任担当,成为边境线上的“守护者”。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赵爱军支书始终将“做好基层实践”作为工作核心。讲座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龙乃村建设的“实践密码”:在队伍建设上,依托“1444332”工作法,以1个文化阵地夯实根基,4支队伍(党员队伍、致富带头人队伍、老干部队伍、驻村工作队)凝聚合力,让基层力量“聚起来”;在个人模范方面,做到“4好”(做好、教好、管好、带好);在民生服务上,推动政策、法治、文化、教育等进4场所(校园、村寨、家园、农户),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开展精准关爱,今年村里17名学子考入大学,正是“教育兴村”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学习方面,做到“3学”(党员学、干部学、群众学);在富裕方面,做到“3富”(脑袋富、精神富、口袋富),在产业发展上,立足村寨实际,带领村民学习种养技术、探索特色产业,既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更通过文化阵地建设、村超推广、足球队组建,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起来”;最后是“2带”,用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团建。
“要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要带好队伍,先做好表率。”谈及民族地区工作的心得,赵爱军支书的话语朴实却有力。龙乃村以佤族和汉族为主,将民族团结纳入村规民约,以“不贪、不占、不拿”的廉洁作风赢得村民信任,以“用心想、用心记、用心干”的工作态度化解矛盾,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成为常态。他提到,村里的老人们威望高、经验足,干部们常会主动上门交心谈心;致富带头人则带动村民抱团发展,让“团结就是力量”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如今,龙乃村的村民们不仅有了获得感、幸福感,更有了“守护神圣国土”的责任感——在边境线管理中,党员带头巡逻、村民主动参与,3.9公里的边境线成为“安心线”。
讲座尾声,赵爱军支书动情地说:“村级干部工资不高,但我们要讲责任、讲担当、讲奉献。”这份坚守也感染了在场师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段雁在总结中提到,赵爱军支书的分享既是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一堂生动的“初心课”——从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到当代基层干部的扎根奋斗,正是一代代人的坚守,才有了如今边疆的稳定与繁荣。

此次魁阁讲座,推动了学术研究、学生培养与基层实践的链接。赵爱军支书以“接地气”的讲述,让师生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边境村寨的活力、民族地区的和谐,更感受到了“实践出真知”的深刻内涵。正如“魁阁学刊”传递学术温度、关注现实问题的初衷,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对“如何让学术服务基层、让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考与启发。
讲座结束以后,社会学系郭茂灿、余翠娥、陈浩和袁娥四位老师邀请赵爱军书记同部分师生进一步交流基层实践经验。赵支书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扎根基层的工作心得以及获得三份“国奖”的感受。师友双方希望以后通过类似的活动更好地搭建学术与基层的桥梁,促进校地合作交流,为边疆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字:张其志
图片:张其志
初审:余翠娥
终审:钱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