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简介
郭台辉:男,江西万载人,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入选云南省“兴滇人才支持计划”,被授予“云岭学者”;
2022年被聘为云南大学“东陆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云南省“省委联系专家”;
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公开招标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21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人才工程;
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被授予“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20年入选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入选云南省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被授予“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学位及授予单位:2006年获得政治学理论博士,复旦大学,师从孙关宏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2003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厦门大学,师从陈炳辉教授
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方法论
联系方式:邮箱zhxhgth@126.com
基本经历
1994.9-1997.7,江西省宜春学院外语学院(原宜春师专外语系)就读英语教育专业;
1997.8-2000.8,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部,任教英语。
2000.9-2003.7,厦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师从陈炳辉教授;
2003.9-2006.7,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师从孙关宏教授;
2006.7-2019.10,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任教;
2019.10-2025.01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任教;
2025.03至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任教;
2011.8-2012.8,获华南师范大学出国留学基金项目资助,赴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
2014.2-5,获国家留学基金的“中英博士生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项目资助,赴英国公开大学从事公民身份专题研究。
2017.8-2018.8,获华南师范大学出国留学基金项目资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历史社会学方法论专题研究。
2023.11-12,赴中央党校参加“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学习。
研究兴趣
政治社会学:主要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世界历史、理论架构及其现代中国实践,重点关注政治身份的构建、竞争、冲突与变迁问题,尤其是国民身份构建的理论与中国经验;
历史社会学:关注其独特的知识生产方式并反思西方学术史脉络,追踪并反思西方社会科学的历史意识与方法,把握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并参与对话,重点关注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之来源的可能性与有效性问题。在具体操作方法方面开始运用比较历史分析与过程追踪方法,结合大数据算法与因果推断,关注现代中国的国民身份构建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张多元方法论,主要关注社会科学研究视角的学术史、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可能性问题。目前运用比较成熟的有二:历史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社会科学回归历史的必要性与路径;语言视角与方法侧重于概念史与话语理论。
讲授课程(2006.9至今)
博士生:《政治学理论前沿》、《比较政治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硕士生:《西方政治哲学》、《西方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英语》、《社会科学方法论》
本 科生:《西方政治思想史》、《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西方政治制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
研究课题
1、“中国现代化实践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2&ZD193),来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公开招标重大项目,在研,80万。
2、“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22VRC050),来源: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在研,50万元。
3、“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云南省兴滇人才计划支持云岭学者专项,在研,70万。
3、“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依赖性与自主性问题研究”(17azz002,主持),来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结项,35万。
4、“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身份认同与政治行为方式之内在关系研究”(编号11CZZ004,主持),来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青年项目,结项,15万元。
学术成果(更新至2025.3.23)
论文发表
1)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论”,《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5年第2期
2) “概念建构的两种策略及其启示”,《学海》2025年第1期
3) “社会科学的三种‘发问’意识”,《人民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
4) “科层制嵌入‘人情网’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以D县为例”,《治理研究》2024年第6期
5) “中国社会科学概念建构的体系化与通则性”,《理论月刊》2024年第10期
6) “共同富裕目标的三种正义原则”,《复旦学报》2024年第5期
7)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时空坐标及其可能转换——基于三种方法论进路的比较”,《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4期
8) “构建西南地区强边固防新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4年第3期
9) “思想史论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争及其超越”,《天津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10) “中共的自我调适与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1935-1940)”,《学术探索》2024年第4期
11) “政党调适与国家治理——基于两组发展党员数据的走势分析”,《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1期。
12) Creating the governable population: authoritarian 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 Sino-Tibetan intercultural area in contemporary China,Citizenship Studies(ssci影响因子1.8), 2023(4)
13) “政治与政治学的概念互通性:必然障碍与可能路径”,《云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14) “云南涉藏地区规模性返贫的全区域风险与对策”,《改革内参》2023年第8期。
15) “概念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再思考”,《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9期。
16) “卢梭论现代人的政治救赎及其失败”,《学海》2023年第3期。
17) “战争想象作为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23年第4期转载。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证主义思潮的方法论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6
1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前置条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4。
20) “分析方法的视角缘起、限制与超越之路”,《社会科学》2022/11。
21) “神圣与世俗: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双重基础”,《政治思想史》2022/4。
22) “近代政治身份构建的人伦基础——以康有为‘天民’为论述中心”,《文史哲》2022/3。
23) “国民”转向“阶级”的事件-话语分析,1895-1927,《人文杂志》2022/3。
24)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思想战线》2022/3。
25) “共同富裕战略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再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2
26) “观念与概念的关系变动及其对概念构建的启示”,《天津社会科学》2022/1
27) “西方政治学转向历史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教学与研究》2021/10
28) “近百年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三个时刻”,《探索与争鸣》2021/8
29) “历史社会学的时空预设与学术定位”,《云南大学学报》2021/3
30) “中华民族的共性与特性——时空关联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1/2
31) “中华民族的共性与特性——时空关联的视角”,《探索》2021/3;
32) “历史社会学的知识来源与历史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中国政治学》2020/4
33) “西方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及其转换——兼论柯林伍德与沃尔什的一致与差异”,《南国学术》2020/4
34) “近代中国‘民’观念转型四步曲”,《复旦学报》2020/5
35) “‘百年变局’再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0/4,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20/6
36) “历史社会学能化解学科争论吗?——基于西方学术史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社会学研究》2020/3
37) “革命与现代化:中国政治学的话语竞争问题探析”,《探索》2020/3,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20/5
38) “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由来、演化与趋势”,《广东社会科学》2020/3,转载于《社会科学文摘》2020/4
39) “作为方法的概念史及其鞍型期假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1
40) “谁之概念史,谁之合法性——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学海》2020/1
41)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来源”,《学术月刊》2019/12,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0/3
42) “语言的政治化与政治的语言化——政治学方法论的语言学转向问题”,《政治学研究》2019年/4,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9/11。
43)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之维”,《中国社会科学》2019/8,转载于《社会科学文摘》(上海,2019/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10,《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9/4。
44) “历史社会科学的分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5,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20/1。
45) “历史社会学的三种研究导向”,《天津社会科学》2019/3,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4,《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9/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11
46) “无产者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从马克思到西塞罗的历史倒溯”,《南京大学学报》2018/5,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19/1。
47) “民国三大自由主义三报刊国家想象的思想困境”,《探索与争鸣》2017/4,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近代史)2018/7。
48) “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对国家治理认同度的影响——以1227名被试者的有调节的中介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3
49) “中国革命进程中“农民阶级”的话语变迁,1921-1931”,《探索与争鸣》2017/4,《新华文摘》2017/14论点摘编。
50) “无产阶级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早期展开,1898-1921”(1.3万字),《天府新论》2015/3,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之《近代史》2015/7、《学术界》2015/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7
51) Rights in Action: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resistance on Citizenship rights,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SSCI,影响因子0.667)2014.3
52) “民族-国家建设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以一战前德国模式的形成为例”(1.3万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7(转载0.5万字),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9
53) “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2.7万字),《社会学研究》2011/4,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近代史》2011/11
54) “区别对待的公民身份与农民工的社会抗争”(1.2万),《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6
55) “君子与公民对话:中国传统语境的语义比较”(0.5万),《天府新论》2015/5
56) “谁是流氓无产阶级?马克思的经典解释及其当代争论”,(1.2万字),《探索与争鸣》2015/6
57) “公民身份认同及其三种分形”(1.2万字),《人文杂志》2014/1
58) “概念比较:正义、公平、公正——西方政治哲学史的考察”(1.1万字),《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5
59) “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理路”(3.2万字),《社会》2013/5
60) “公民概念如何通向现代?——一段学术史的考察”(1.3万字),《武汉大学学报》(2012/1)
61) “法国大革命前期的“公民”用法问题”(1.4万字),《武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2) “利维坦的第三种叙事——评《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0.8万字),《公共行政评论》2010/6,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2
63) “公民身份研究新思维——评《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1万字),《公共行政评论》2011/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6
64) “绝对主权国家形态的四种时空架构——评《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1.5万字),《社会》2010/3
65)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发轫与传承——兼对新共和主义者的一种批评”(1.2万字),《武汉大学学报》2010/1
66) “齐格蒙特.鲍曼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0.9万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67) “Citizenship的内涵检视及其在汉语界的表述语境”(1.1万字),《学海》2009/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5
68) “三种新政治观的共识与差异——比较吉登斯、贝克与鲍曼”(1.5万字),《社会》2009/3
69) “市民、臣民与选民——现代公民的角色整合与嬗变”(1万字),《浙江学刊》2008/6
70) “死亡恐惧与现代政治的背谬”(1万字),《复旦政治评论》第六辑,2008/11
71) “鲍曼对现代西方文明进程的批判”(0.8万字),《理论月刊》2007/8
72) “共同体:一种想象出来的安全感——鲍曼对共同体主义的批评”(1万字),《现代哲学》2007/9
73) “现代与后现代视野下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走向”(1.2万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7,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9
74) “中国革命进程中“农民阶级”的话语变迁,1921-1931”,《探索与争鸣》2017/4
75) “府际关系研究应立足于国家治理”,《岭南学刊》2016/3
76) “以行政体制改革引领现代国家建设——以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为个案”,《岭南学刊》2009/6
77) “制度体系变动中的大户藉制度改革”,《岭南学刊》2008/3
78)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变迁:对中国改革历程的一种解释”,《岭南学刊》2006/7(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10)
79) “中国民主化道路选择问题的变量分析”,《理论与改革》2005/3
80) “社会资本: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变量”,《理论与改革》2004/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9
81) “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学术论坛》2004/5,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12
82) “崛起的意义:把人的尊严带给底层社会” 《社会科学报》2013-4-25,
《新华月报》转载2013/11
83) “世界体系结构性危机下何去何从“《社会科学报》2013-9-19,《新华文摘》转载2013/24“多边权力结构将取代全球帝国“《社会科学报》2013-10-17
84) “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危险是过于专业化“《社会科学报》2013-11-21
85) “民族主义是思考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社会科学报》2013-12-05
86) “在实践中缓解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张力“《社会科学报》2013-12-26
87) “精英冲突:观察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社会科学报》2014-2-27
88) “推崇历史过程的微观分析”,《社会科学报》2014-5-29
89) “我们在接受代理服务时也不自觉地被驯化”, 《社会科学报》2014-7-24
90) “民主参与要从地方做起”,《社会科学报》2015-1-1
91) “全球化时代的激进主义——来自历史社会学的关注”,《南国学术》2014-6
92) “身份构建与社会抗争的历史透视——关于社会科学转向历史的对话”,《复旦政治学评论》2013-11-30
93) “政治过程追踪应得到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13
94) “不看历史就不可能理解这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11
95) “在宏观社会学理论与历史变迁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5
96) “单一理论模型难以解释所有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15
97) “历史社会学的欧美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06
98) “不要把历史绑上普洛克洛斯忒斯之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0
99) “美国的碎片化社会研究缺乏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4
100) “把社会研究置于更为宏阔的时空场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4-4
101) “我现在关注霸权如何衰落”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4-18
102) “历史社会学是打开学科视野的最好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5-9
103) “社会网络分析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5-23
104) “我们都关注内战时期的英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13
105) “历史社会学经历三次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27
106) “加强与自然科学家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11
107) “理性选择理论越来越缺乏解释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25
108) “从革命到社会运动再到恐怖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19
109) “关注‘公共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10
110) “帝国研究:从个案到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24
111) “关注大历史的政治学与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07
112) “历史转向中的政治学与社会学”(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21
113) “历史转向中的政治学与社会学”(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9
114) “避免理性选择理论的歧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3
115) “正确理解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2-13
116) “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的要旨”——评《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
117) “国民”与“公民”之间:citizen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29,第456期
118) “人民满意与社会公正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标准”,《南方日报》2013/1/6
119) ‘被滥用的“公民”’,《时代周报》,2010年12月10日
120) “欧洲告诉你如何建设国家”,《南方都市报》2010/7/5
121) “早期鲍曼:用马克思主义测度历史的起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27
122) “要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南方日报》(观点版)2010//3/15
123) “行政问责制度化探索的过程和特点”,《南方日报》(观点版)2009/6/3
124) “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服务型政府定位”, 《南方日报》(观点版)2007/12/13
125) “民主政治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进程”,《南方日报》(观点版)2007/4/19
126) “比较优势与江西崛起——走出江西看江西发展”,《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著作出版
专著
《历史社会学的技艺》(增补版),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历史社会学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历史社会学的技艺:名家访谈录》(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与肖滨、郭忠华合著, 2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
《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获2006年度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译著
齐格蒙特·鲍曼:《寻找政治》(18万字,与洪涛、周顺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23万字),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12月版;
T.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第8、11、13、14章,共11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彼特.雷森博格: 《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到卢梭》(45万字),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12月版;
托马斯.埃特曼:《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的欧洲国家与政权建设》(5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历史、政治与教育中的公民理想》(50万字,与于慧元合译),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9月版。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卷,6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主编
《现代政治知识评论》第2辑《社会科学的历史资源》,商务印书馆2025年版;
《现代政治知识评论》第1辑《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
《打开政治学分析的“工具箱”:视角与案例》(25万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当代国家理论:基础与前沿》,(35万字,与郭忠华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历史中的公民概念》(30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